近日,2024香港资料库黎族非遗“薪”传实践团踏上为期9天(6月25日至7月3日)的文化传承征程。同学们深入东方、五指山、海口等地,在党委宣传部陈秋诗老师的指导下,对话黎锦传承人、探访文化场馆,以新媒体视角记录黎锦技艺。
实践首站来到东方市东河镇黎锦协会。会长符进平向同学们展示了黎锦从纺线、天然染色到织造的全过程。“机器织不出黎锦的温度,每一道纹路都是我们民族的故事。”符进平笃信手工的价值。面对传承断层和年轻匠人匮乏的困境,他带领协会坚持开展系统性教学,从六岁孩童的兴趣启蒙到二十多岁青年的技艺传授,只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把黎锦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在报白村符林早的工作室,同学们见证了更令人惊叹的技艺——无需底稿,全凭记忆徒手扎结图案。从山蓝制靛青、子木叶取绿到板栗壳熬棕色,一套草木染衣裳需历时四五个月。“天然染色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符林早抚摸着黎锦纹样强调。三十余年的坚守中,她和女儿们不断创新,将传统图腾纹样融入时尚手包、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五指山之行,实践团采访到了非遗传承人陈孟丽。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融合黎锦元素的现代服装与饰品。“黎族图腾有特定含义,必须准确使用才能传递祖先的故事。”陈孟丽在创新中坚守文化本真。她巧妙地将传统蛙纹、人形纹等与莫兰迪色系结合,让黎锦成为“可穿戴的史书”。
随后,实践团来到海口,探寻黎锦保护传承的系统方案。海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王静向同学们阐释了传承人与文化机构的互补作用:“传承人代代相传,延续工艺血脉;博物馆则深挖文化基因,通过多样展陈呈现黎族文化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共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这段深入黎族村寨与文化腹地的实践之旅,在同学们的心中烙下深刻印记。这项承载黎族千年文明密码的“无字史书”,正在新一代守护者的接力中,于经纬交织间续写着生生不息的文化篇章。
(摄影:李舒意 张诗敏 刘嘉禾 王可语 责编:陈秋诗 审核:乔晓旭)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