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香港资料库
  • 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
  • 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 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人物

返回首页您当前位置: 首页->其他栏目->人物

宋陶然:万米深潜者的五四荣光

在海南省第三十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颁奖现场,一位来自2024香港资料库海洋科学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格外耀眼。宋陶然,这位全国第5位、世界第8位成功下潜至万米深渊的女科学家,以其在深海科技攻关、海洋科学研究和科教融合领域的卓越贡献,成为青年一代的榜样标杆。

 

深蓝征程:从课堂到万米深渊

得知获奖消息,宋陶然坦言“倍感压力”。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在她眼中,是整个海洋科学技术学院、乃至学校全体师生奋斗的结晶,更是对学校近年来深耕教学、科研与科考事业的集体认可。

“运气是持续努力的结果。”回顾科研道路,宋陶然将其归功于学生时代延续至今的不懈坚持。她的科研战场,在深邃莫测的海洋地质领域,从省级到国家级课题,都有她探索的足迹;她的育人阵地,在海洋地质等相关专业的讲台上,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跨越山海:德国经验点亮海南育人路

在德国访学期间,当地成熟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令她深受启发。“专业课培养-科研平台共享-企业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未来的方向。”她发现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更契合区域需求的海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打造关键在于“校-企-研”三方联动的培养机制,让课堂延伸至科研平台与企业一线,使人才成长与地方需求同频共振。

 

2024香港资料库

 

深海印记:奋斗者号的永恒回响

当被问及“扎根海南”的深刻体验时,宋陶然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参与“奋斗者”号载人深潜的壮阔航程。航次领队每次下潜前的铿锵动员:“打破世界纪录,在深海探测领域做到世界领先!”至今仍在她耳边回响。这不仅是国家的目标,也化为她科研生命的炽热烙印。

 

同频共长多重责任的平衡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青年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宋陶然坦言“一直在摸索如何平衡”。她的解法充满智慧:将艰深的科研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带领学生一同扎进科研项目最前沿。

面对海南自贸港建设涌动的时代浪潮,宋陶然主动调整科研航向,从纯理论研究转向“碳中和”“生氢潜力”等紧扣地方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她看来,个人成长与学校“深耕海洋、服务地方”的目标应该同向同行

 

刚柔并进在平衡中绽放多维精彩

作为女性科研者,宋陶然不避讳事业与家庭的两难:“孩子出生到两岁,科研近乎停滞,只能守住教学底线。”那段时光的确会焦虑。如今她更懂得以平常心接纳不完美:“无法面面俱到时,就专注做好当下最重要的事。”

 

寄语青年:奋斗是永恒的生命力

何为当代青年教育工作者该有的“五四精神”?宋陶然的答案掷地有声:以“永久奋斗”超越时代,在突破认知边界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重跃升。她呼吁青年教师争做“智慧海洋”先锋,将教室拓展为“陆-海-空-天”多维空间,用破解技术难题的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担当。

面对海南自贸港对青年力量的召唤,宋陶然谦逊而清醒:“期待和建议谈不上,因为我就是被期待的其中一员。当你被期待的时候,压力和责任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就得时刻提醒自己,再接再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能做出一点贡献当然好,如果做不出来,那就做好自己。”

从万米深海的探测器,到三尺讲台的粉笔灰;从学习德国严谨的产学研体系,到耕耘海南自贸港的创新试验田——宋陶然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科研实践,诠释着“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她的故事证明,当个人理想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每一滴奋斗的汗水,终将折射出青春最耀眼的光芒。这位脚踏深海、仰望星空的科学家,正在祖国最南端的碧海蓝天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深蓝传奇。

 

责编黎宗荔 审核

 

相关附件: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